![]() 媒體看西湖 |
|
![]() 媒體看西湖 |
|
把盞江南一壺春 |
發布日期:2022-05-05 |
《春游晚歸圖》局部 故宮博物院 藏 已是春陽之末,宋時舊歷正值寒食。清明前后。上冢祭拜、逐設酒饌為時令節氣之習俗,但誰也阻擋不了人們對青青可愛、春光無限的向往。 《東京夢華錄》中,這樣記錄市民爭相出城的場景——“四野如市,往往就芳樹之下,或園囿之間,羅列杯盤,互相勸酬。都城之歌兒舞女,遍滿園亭,抵暮而歸”?!秹袅讳洝穼Υ河我膊涣咭缑?,“不論貧富,笙歌鼎沸,鼓吹喧天”,此時的西湖“有龍舟可觀”,人們歡酒貪杯于花間樹下,不覺日晚。 《武林舊事》中,則可見清明郊外“野祭者尤多”的沉重與傷感?!耙凹馈笔侵赣H人葬于北地,舉家南遷后,故廟不再,只得野外祭拜。然作者筆鋒一轉又寫道:人們祭拜之后,“提攜兒女,酒壺肴壘,村店山家,分馂(注:分吃祭拜后剩余的食物)游息”,在春風鼓舞中至各處“尋芳討勝,極意縱游”。 由此可見,踏青必帶酒肴,這就需要有盛酒裝菜的容器與食盒,還要有祭拜或者分飲分食所用的杯碟,才能“羅列杯盤,互相勸酬”。古人的出行裝備遠比今人講究。除去出行的交通工具車畜舟轎,以及服裝鞋帽等,額外的器用更是精心,士大夫們甚至會把能搬的家當都備至齊全。 故宮博物院藏有宋人繪《春游晚歸圖》,圖中一人物,頭戴烏紗帽策騎,數侍從各攜交椅、案幾、箱籠、燎爐等隨后。關于這幾件出行器具,已有學者考證。除了可折疊的交椅以及方形“茶床”,還有被置于手提編籠中的“廝鑼(水盆)一面,唾盂、缽盂一副”(即漱口用具三件套)。而最后一名挑夫所挑擔子中的器具,被認為是一套用來點茶的茶湯用具:即前方擔子中,方形的帶炭火燎爐和兩只湯瓶,而后方擔子中的長方形箱籠中,有若干湯茶托子和湯茶盤等。并考證“湯與熟水都是甘香藥材制成的飲料,不同在于湯是預先以幾種藥草研磨合制為劑,待用時取出以沸水沖點”。 不過,對照其中燎爐的形態與宋人《碾茶圖》中點茶所用的燎爐大不相同,卻和《文會圖》中反映文人戶外宴飲備酒時所用的燙酒溫酒的炭爐可對應。 《春游晚歸圖》中,挑夫擔中箱籠所藏是成套的酒盃,亦或一些精致的下酒小菜?雖然這只是依據畫面的推測,但不管是清明祭祀踏春,還僅是游春,宋人似乎更喜于郊外宴游暢飲。尤其是士大夫階層,來源于曲水流觴的詩酒雅集是文人春游的傳統。正如陸游在《西湖春游》寫道的,“冷泉亭中一尊酒,一昌可敵千年壽”。而春日樹下的花影芳菲,更是花間一壺酒的浪漫與沉醉。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