![]() 媒體看西湖 |
|
![]() 媒體看西湖 |
|
南宋陳記書鋪的江湖往事 |
發布日期:2022-09-14 |
南宋臨安府陳宅書籍鋪連鎖店:“棚本”所記“版權”條記舉例。 文/姜青青 陳起,字宗之,號蕓居,錢塘人。這一天,他心花怒放,開在洪橋(今杭州浣紗路與平海路交叉口附近)南側、清湖河西岸的陳氏書籍鋪“連鎖店”,終于隆重開張了。為了配合新店應市,幾天來他親自督工精刻的一批唐詩新選本,如《李丞相詩集》《朱慶馀詩集》《韋蘇州集》《李推官披沙集》,以及本朝岳珂《棠湖詩稿》等,在新店全新亮相。結果很快出現“哄搶”局面,店鋪的門板都被擠破。緊接加印應市,也連連告罄,預約訂單雪片而來,讓這家營業才幾天的書鋪賺得盆滿缽滿。 這一年,是剛登基不久的南宋理宗皇帝寶慶元年(1225),臨安城最有名的陳氏書籍鋪老板陳起的圖書出版業達到了頂峰。 陳氏書籍鋪開成了連鎖店 洪橋新店一片“開門紅”,連帶睦親坊棚北大街(棚橋在今眾安橋附近)的陳氏書籍鋪“旗艦店”,以及京城其他幾家掛牌“陳解元”“陳道人”的陳氏書籍鋪分號,其生意也大賺特賺。 這一年,陳起作為業界巨擘,頻頻出席各種圖書展銷會和作者簽約會。這天,他在一場春季新書訂購會上又宣布了一項宏大的出版計劃:陳氏書籍鋪籌劃集結大宋當下受追捧的60位詩人的精彩作品,將開雕出版一套大型詩歌叢書《江湖集》,預計今秋可以登市京城;銷售上完全迎合顧客需求,整套優惠包郵,也可單冊零買。 一語甫出,全場驚嘆。驚的是陳氏書籍鋪實力超群,財大氣粗,居然可以一氣呵成包攬60人的著作,成套出版,這要多少風險投資??!嘆的是其經營手段靈活多樣,立馬形成大戶批發和散客零售通吃的局面,讓很多人自嘆弗如。 當然,陳起是資深的“老江湖”了,精明之極,公開場合他講的都無關商業秘密,或者說,他透露的出版計劃也不是其他人可以復制的。只有在關起門來,他才向兒子陳續蕓傳授書商秘訣。洪橋分號成功開業塵埃落定,他在已上了門板打烊的洪橋店鋪里,給在此當掌柜的兒子上了一堂“案例分析”課,強調產品須根據客戶特點量身定做,產品應掌握客戶需求投其所好,產品要有品牌經營和規模經營意識,還有產品可借文化背景特別創意——這些課很專業,也很枯燥,但他的案例說明卻講得明白易懂,很有道理。 800年前的書店生意經 兩位皇子與書籍鋪的糾葛 一路向東,走到睦親坊宗學門口時,陳起止步凝望片刻,嘆了口氣又走開了。此時,兩名皇子的身影浮現在他眼前,一位是后來被廢黜的太子趙竑,另一位就是曾經的沂王、當今皇帝趙昀。宗學的學子都是趙氏宗親,太子和沂王都有自己的家庭老師授課,不需來宗學上課,但宗學的名師講壇,兩位皇子還是經常來旁聽的。這兩人來宗學時,都愛上睦親坊南的陳氏書籍鋪看書買書。 陳起印象最深的是,有一次陳家新出品一冊唐詩選本《唐女郎魚玄機詩集》,薄薄的才十二頁。陳起出于對兩位皇子的尊重,便每個人都贈送了一本。趙竑獲贈此書后,喜不自勝,如獲至寶,幾天以后來書鋪見到陳起,仍然繪聲繪色大談魚玄機詩歌的絕妙意境,以及陳家書品的精妙絕倫。趙昀得書時也是興高采烈的,但過了幾天,出人意料地竟讓人把書退還給了陳起。陳起很驚訝,不知道怎么回事。從此趙昀也不來陳起書鋪了。后來陳起偶然聽說了趙昀退書的原因,卻是嫌憎這本書前四頁和后八頁的雕版刻工非出同一人之手,前后風格不一致,而趙昀更愛前者,似乎陳家有意在糊弄買家。 這叫陳起很是郁悶,一本書誰規定不許有兩個人一起刻字? 此后寧宗去世,御街上演“貍貓換太子”,史彌遠一手遮天,廢去太子趙竑,另立趙昀為帝(即理宗),陳起驚為駭聞。當趙竑最終在湖州被逼上吊后,陳起更是悲憤不已。所以,每次路過宗學大門,他總有一種哀怨涌動于心,耿耿于懷。 陳起趕回家時,劉克莊正在他家的雕版作坊觀覽,百余名刻工火力全開,挑燈鐫版,空氣中彌漫著梓木香味,作坊一側書柜上則是一摞摞即將付梓的書稿。劉克莊跟陳起是老朋友了,又是“江湖詩派”的領軍人物,因此他今天捧來了一大摞自己的《南岳舊稿》,希望陳起在《江湖集》中給他更優待一點,一篇不落全部刊用。 提問一:為什么要在洪橋開設分號,而不是去京城最繁華的御街商業中心設點布局? 陳氏參考答案是:御街已然是書籍鋪競爭的“紅?!?,除了棚橋睦親坊咱家的“旗艦店”之外,從太廟尹家開始,一路向北有中瓦子的榮六郎家、張家,貓兒橋的鐘家,眾安橋的賈官人等書籍鋪。所以需要另辟“藍?!?。事實上,洪橋以北一帶集中了國子監、太學、武學、宗學的學官、教授和眾學生,他們是書籍鋪最優質的顧客。 提問二:為什么要在洪橋分號新開張時特別推出這些唐人詩集? 陳氏參考答案是:國子監、太學、武學和宗學出來的學生,都是未來朝廷官僚的中堅,所以鑒賞唐朝官員怎樣寫詩很重要,像韋應物(知蘇州)、李建勛(南唐丞相)的詩做得多好;唐才子李咸用的推官品級雖然不高,但也該有這個層級的唐詩。朱慶馀嘛,就不用多說了,他是跑關系、探消息的高手,那首《近試上張籍水部》:“洞房昨夜停紅燭,待曉堂前拜舅姑。妝罷低聲問夫婿,畫眉深淺入時無?”還有張籍回復他的那首詩,嘖嘖,太絕妙了!都可以成為官場酬酢的楷模了。這樣的唐詩在太學生中誰能不愛? 提問三:為什么在“最優質顧客”的集中地,推出的盡是薄薄一兩冊一種的唐人詩集? 陳氏參考答案是:京城物價高,臨安居不易,出版幾十卷、上百卷的巨著需要投入的時間和資金成本都太大。小部頭、一兩冊的書可以讓資金流轉得更快,方便經營。而且只要書品好,不在書本厚。一本書唯其質優價廉,讀書人才會慷慨解囊。 提問四:為什么洪橋分號的生意火爆了,也會連帶影響其他陳氏書鋪“連鎖店”? 陳氏參考答案是:陳家出品每一本書,必須統一用褚體(褚遂良字),每半頁十行十八字,必須標明相關店鋪的“牌子”,既是版權和廣告,更形成陳家圖書明顯的識別風格和品牌形象,又通過品牌的連鎖經營形成規模營銷。 提問五:為什么在唐詩選本大行于市的形勢下,洪橋分號要推出并不受人待見的本朝士人的詩集? 陳氏參考答案是:你要曉得,太學的地盤原來是誰的?是大名鼎鼎的岳飛岳鄂王的府??!岳珂的詩遠算不上佳作,但他是岳爺爺的親孫子。那些吃住在岳爺爺府邸里,時不時要高喊收復中原的太學生,能不順帶捎上一冊本太學嫡親“校友”岳珂的書來翻翻?那薄薄一冊,還不費一頓酒錢。 陳起正講得帶勁,棚橋老宅的家人帶來口信說,劉克莊先生造訪,專程送來詩稿,請他速回。一聽劉克莊來了,陳起簡單交代了續蕓幾句,便起身往回走了。 《江湖詩集》惹風波 陳起有自己的選稿標準??戳藙⒖饲f的詩稿,他說,正因為十兄(拆讀“克”字)是領軍人物,所以選刊的詩作必須與其身份和才學相稱,堅決不同意全盤刊發這批詩稿。劉克莊嘆道:“雖然老兄賺錢的營生滴水不漏,卻有自己的選稿眼界和標準,劉某佩服。拙詩選稿一事就由您定吧!” 但劉克莊又提出:“您詩中的一些關鍵‘警句’,還是差了一點點?!眲⒖饲f從書柜上取出一摞詩稿,那是陳起自選的待刊《蕓居詩稿》,他翻揀出其中一頁:“這句‘梧桐秋雨何王府,楊柳春風彼相橋’,‘何王府’對‘彼相橋’,雖然工穩,但詩意和詩韻都比較澀,未若干脆參借劉子翚先生(大儒朱熹的老師)《汴京紀事》中的‘夜月池臺王傅宅,春風楊柳太師橋’,改作‘秋雨梧桐皇子宅,春風楊柳相公橋’來得更為上口,意韻尤佳?!?/p> 陳起至此也連稱佩服,說道:“既然提起太子罷黜這樁事,十兄《落梅》詩中的‘東風謬掌花權柄,卻忌孤高不主張’這兩句,直斥權相擅權專橫,讀來真是令人痛快!” 劉克莊和陳起品鑒詩稿,一直到三更后方才別去。 這年秋天,《江湖集》首批印本在陳氏連鎖書籍鋪同時上柜,立即轟動京城。然而,也在同時,陳家不期而遇了一場腥風血雨。 御史臺言官李知孝與“江湖詩派”中的曾極(字景建)不和,正挖空心思尋仇尋釁?!督飞鲜?,李知孝一眼盯住了曾極詩集,購回家連夜找碴。曾的《春詩》有云:“九十日春晴日少,一千年事亂時多”,李認為這是影射明君缺位,朝政黑暗,是惡毒攻擊大宋王朝,其心可誅!他又跑了趟陳家書籍鋪,摟進一大批新刊“江湖派”詩集,逐一搜索、研讀、甄別、定性,結果陳起、劉克莊兩人不幸“中招”。 出版商陳起的那兩句“警句”自不待言,脫不了譏諷史相的干系,詩作者劉克莊的問題更嚴重,除了《落梅》詩明目張膽攻擊史相之外,《黃巢戰場》詩云“未必朱三能跋扈,只緣鄭五欠經綸”,這不是將史相比作飛揚跋扈的五代軍閥朱溫(朱三),還抱怨太子趙竑像唐末宰相鄭綮(鄭五)那樣不夠辣手么。 史彌遠接到李知孝的“江湖派”新詩調查報告后,自然怒不可遏,立即將這三人下了獄。曾極被發配舂陵(今湖南寧遠);陳起抄沒家產,流放,所有《江湖集》板片統統劈成柴火;寓居臨安城的劉克莊和陳起一樣流放。受到嚴重處分的還有“江湖詩派”的其他幾個人,如敖陶孫、周文璞、趙師秀等。 “書鋪第一家”命運的大起大落 正當幾個人坐以待斃時,一封信救了命。劉克莊托人給自己太學的同窗、當今皇帝的老師鄭清之送信求救,鄭清之伸出了援手——他與陳起關系不錯,陳起還把他的《安晚堂集》也刻進了《江湖集》中。所以見信后便找史彌遠說情。 鄭清之對史彌遠說,本朝文豪蘇東坡先生曾被“烏臺詩案”整得很慘,但后來呢?蘇東坡名氣越來越大、越來越香。咱們得引以為戒,不要弄巧成拙,搞得丞相您的名聲也受累。史彌遠沉吟不語,鄭清之又勸,見好就收,也是以儆效尤。 史彌遠看在鄭清之是他一起策劃“貍貓換太子”的同謀份上,點頭答應了,劉克莊和陳起總算逃過一劫,免于流放遠地。但曾極很不幸,因為被李知孝揪住不放,竟死在了流放路上。劉克莊離開京城,又行走“江湖”去了。史彌遠下令嚴禁士大夫作詩議政,“江湖詩派”其人其事其詩竟成禁忌,幾乎絕跡,直到紹定六年(1233)史死去,詩禁乃解。而紅極一時的“江湖派”被史彌遠生生打殘這樁公案,則一直到宋末元初時,才在周密《齊東野語》“詩道否泰”中被記載下來,讓人終于看到當年被“尋章摘句”起文禍的三首詩,及劉克莊和陳起對話的諸多細節。 至于陳起,沒有最慘,只有更慘,原本如日中天的京城“書鋪第一家”陡然衰落,再無意氣風發之象。寶祐四年(1256)陳起去世后,其子孫勉強維持書鋪生意,到最后越來越難,只能依傍大佬存活,竟成了臭名昭著的賈似道掌控的書鋪分號。但陳起對于南宋坊刻本的巨大貢獻卻彪炳史冊,因其屢屢以“睦親坊棚北大街”作招牌,史上將陳宅書籍鋪以及臨安城其他坊刻本,稱之為“書棚本”,都是宋版書中的翹楚之作。 |